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李兴钢:以文化“铸魂”,营造理想空间
教务部 2023-10-27

2023年第10期《建筑》社长专访

前言


走进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双奥”场馆设计师李兴钢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书堆积如山,书架、桌面、地上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以至于房间仅能容单人通过;各类荣誉证书、奖章拥挤地摆在书架上;洒脱写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吸引观者驻足。公共展示区内林林总总的建筑模型、手绘作品、设计图集让我们不禁感慨:李兴钢不计其数的建筑作品,“书写”在了祖国各地,在喧嚣的人群、蓬勃的城市、壮阔的山水间无声生长。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专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规划师兼设计联合体总设计师、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在各式各样的建筑模型前,李兴钢对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带我们体验了一场大师对理想空间营造的追寻之旅。
大国工匠擘画“双奥”场馆

01


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您被大家称为“双奥”场馆设计师。请问这两组作品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兴钢

从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举办冬奥会,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之城”。奥运会作为备受全球瞩目的国际盛事,能使中国与世界更好地融合,也使中国文化更能够通过这个窗口更多被世界理解和尊重。有幸参与“双奥”场馆的设计,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的里程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两组奥运场馆项目镌刻下独特的时代印记,也见证了“双奥之城”的成长和蜕变。2008年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以“鸟巢”为代表的场馆气势恢宏,是中外设计师合作的成果,向世界展现了国家实力、大国风范。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完全由中国设计师主导,作品也体现了当下全世界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参与其中,我也切身感受到,建筑师要顺应社会发展,设计出时代需要的建筑作品。


02


北京首次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时,您才30岁出头,当时您与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要联袂完成“鸟巢”设计工作,有没有感受到压力?您和团队是如何攻坚克难、圆满完成设计任务的?

李兴钢

北京申奥成功后,2002年12月,著名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德梅隆需要寻求一位熟悉中国文化且有国际视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的竞赛设计,我有幸获得崔愷院士的举荐参与其中。面对这样一件全球瞩目的国际建筑设计盛事,我们的联合设计团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展开全面攻关。我在瑞士巴塞尔工作了两个多月,和大师们一起研讨设计思路、完成设计方案,从中国建筑师的角度提出想法,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补充、完善、丰富设计方案,“鸟巢”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奥运会主场馆实施方案。在后来的“鸟巢”建造过程中,我们和国内外设计师、工程师密切合作,国内外团队无缝链接、高负荷运转,我作为工程设计主持人签发了近4 000张施工图纸,最终建成了兼具世界水准和中国文化意蕴的“鸟巢”。


“鸟巢”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空间构型,它的设计建造难度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无异于“登顶珠峰”,并且最初的设计其实是超出当时世界的建造技术水平的,这种挑战前所未有。“鸟巢”是由很多个钢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的网格状复杂空间架构,常规的设计方法无法满足它的设计建造需求,所以我们主导研发了超大型复杂场馆数字化三维设计方法,其实就是在中国最早运用BIM技术,实现了复杂空间几何构型构件的参数化设计、空间坐标定位与高精准度建造。这种设计建造方法也延续到后来的很多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


在使用数字化三维设计方法应对“鸟巢”独特空间构型的同时,还解决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比如两种膜结构的设计和建造;通过重力排水和虹吸技术结合,实现了非常复杂的屋顶排水体系;消防系统、灯光系统也都是经过精密设计的复杂体系,可以满足安全及多场景使用需要;作为能容纳91 000人的我国最大体育场,“鸟巢”可以实现8分钟之内安全疏散。“鸟巢”团队通过科研攻关和工程落地解决了这些世界级的难题。


“鸟巢”完成了它的使命,助力举办了一届精彩的奥运盛会。对于我来说,跨过这座“珠峰”,感觉以后无论干什么复杂工程都可以从容应对。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定题为《第一见证:鸟巢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时代决定性》。在近20年后,“鸟巢”也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场馆,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它是必将被载入史册的世界上最好的当代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鸟巢”鸟瞰

与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建筑师一起制作“鸟巢”竞赛方案模型

03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被称为“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您在设计中是如何提出并体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的?

李兴钢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是原生自然、生态良好的山林之地,最大的特征就是这一方青山绿水。前期我们曾8次到现场查勘,在大自然中行走,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将人工建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降至最低,我希望把赛区打造成一幅大型的实地立体山水图卷,它既不再可能是一个原生的森林公园,但也不是一个经过大量场馆建设之后被过度改变了的人工自然,而是一幅人工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画卷。


我们制定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优质的山水自然环境优势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传统资源,营造出人工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冬奥会场馆和主题园区。充分借势自然,让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迎宾画廊、层台环翠、双村夕照、秋岭游龙、凌水穿山、丹壁幽谷、晴雪揽胜、海陀飞鸢”之“冬奥八景”,与历史上的“妫川八景”延续应和。一条贯穿整个景区的景观游览带将“冬奥八景”及几大场馆功能组团串联起来,形成“燕山贯玉带,海陀出游龙”的特色景观体系。


延庆冬奥村的整个“村落”借助层层坡顶、平台和半开放的庭院组团,对话周围山形水势。修缮保存的小庄户村遗址公园、“原住民”的西大庄科村与“新住民”的延庆冬奥村遥相呼应,代表着延庆山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于海陀山水之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官员在此体验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和谐相处的美丽山村图景。在这个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赛区,技术与艺术、人工与自然悄然对话。


自北向南俯瞰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


04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已经成为全世界冬奥场馆的建设样本和标杆,“雪游龙”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世界一流场馆”,同时获得业内多项荣誉,创新科技成果突出。请您介绍一下这两个项目主要应用了哪些新科技?

李兴钢

的确如您所言,经由国际奥委会及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审核认证,“雪飞燕”雪游龙”都已达到国际同类型场馆的领先水平。


延庆赛区山体陡峭、地形复杂、生态敏感,在高山、密林、深谷中设计建造场馆,挑战、压力都非常大。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为例,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它宛若游龙蜿蜒在狭窄险峻的山脊之上,建筑场地地形复杂。它也是世界第17条、亚洲第3条符合冬奥会比赛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赛道全长1 975 m,共有16个转弯,其中之一是世界上独有的380度回旋弯,赛道落差121 m,山体平均自然坡度16%。


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并使场馆与山体融为一体,我们采用了“BIM+”信息跨尺度融合和全过程协同技术,除了场馆本体采用BIM技术设计以外,还把BIM的应用扩展到了自然环境,称之为“自然环境信息模型”,借助无人机测绘结合泛场景场地快速三维重建、复杂山地BIM与GIS一体化协同、室外场地与场馆BIM融合、超长三维异形曲面赛道高精度生成与一体化成型、基于GNSS的自动化山体变形测量和毫米级场馆形变测量等方式,高标准地完成了近乎苛刻的设计任务。

因为选址条件的限制,区域内的山体北坡没有适合做赛道的坡度,所以“雪游龙”还是全世界唯一一条建在山体南坡的赛道,这就使赛道容易受到光照等气候因素影响,有可能带来赛事运行不稳定、不安全的风险,同时大大增加能耗。为此我们研发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避免赛道冰面受到太阳辐射、风、雨、雪等气候因素影响,保障比赛的质量、安全性和节能效果。在此过程中和很多专业团队开展了合作,包括国际体育工艺专家、制冷系统顾问、地质灾害治理和岩土工程以及市政专家团队等。


在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设计建造中,我们把场馆的设计建造与超千米海拔落差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体化结合,研发了顺形势、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高山立体架空平台技术,很好应对了高山深谷密林的场地条件,保护了山林自然生态环境。“雪飞燕”山顶出发区被嵌入到山顶的下方,其屋顶跟山顶齐平。一方面表达了人的建造不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文化态度,另一方面,使得建筑具备避风和保温的效果,可以抵抗海陀山顶的超级大风和超低气温。所以说,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传承的既是对大自然谦卑的文化态度,又是一种巧妙的生存智慧。


基于延庆赛区项目的特殊性,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和工期压力。在场馆施工过程中,面对山地环境和施工条件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随时需要配合现场调整图纸。


自西南向东北俯瞰延庆赛区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山顶出发区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以建筑营造“胜景几何”,让人工与自然互相成就

05


在长期从事大型复杂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您提出“胜景几何”理论,对业界影响深刻。请您介绍一下这一理念。

李兴钢

我国古代哲学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其实在我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一直贯穿着对中国传统城市、园林和聚落的思考以及对天人哲学、诗意情境的探寻。

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在大二的暑假期间,和同学们一起到烟台蓬莱阁景区实地测绘。我发现,当把古建筑群和山体、海景在画面中融为一体时,就会呈现出无限的美感。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我身处在“鸟巢”的集散大厅透过不规则的钢结构网格往外看去,发现原本乏善可陈的城市景观被建筑体加工而形成多样的动人画面。在马德里的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我们设计了装配式的预制遮阳窗构件,通过它特有的“肥皂泡”曲面窗洞,会看到被加工过的自然风景,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事例数不胜数。


所以,建筑可以捕获和加工“自然”,形成人们心中的理想“胜景”。我提出的“胜景几何”,简单描述就是人工和自然的交互。有人工的恰当介入,自然场景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建筑和海岛、山川、城市融合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成就,最美的胜景就形成了。其实建筑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建筑来改善环境,我国的古代建筑工匠其实也在做这样的事,“胜景几何”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提炼和升华。这个理念,对我们的建筑设计能产生新启发,能创造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当然,“胜景几何”理念并非任意的创造,它需要我后来提出的“工程建筑学”方法去落地和控制。我不主张将建筑像纯艺术一样去对待和创作,它既要体现人文和艺术的要素,也要体现工程和技术的要素,人文和艺术、工程和技术都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要把它们统一起来,也是相互启发、相互成就。


蓬莱阁建筑群总立面测绘图

由国家体育场内部向外看形成的“漏窗”取景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外遮阳窗构件

06


经过您的解读,“胜景几何”的理念让我们感到确实很有创意。大家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您认为无形的文化如何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请您结合项目实践和我们以及读者分享一下。

李兴钢

在我的建筑设计中,可以说“胜景几何”理念和“工程建筑学”方法的体现和运用无处不在。前面讲到的奥运场馆特别是冬奥场馆当然是表现最为充分的实践案例。再举一个安徽的绩溪博物馆案例:绩溪位于安徽黄山东麓,是古徽文化的核心地带,我们在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将旧时院落中的大树悉数保留,让它们体现博物馆与自然的沟通和连接。绩溪博物馆得益于这些“因树而作”的庭院,整个建筑覆盖在“屈曲并流,离而复合”的连续屋面之下,在剖面上高低变化,自然形成连续弯折起伏的屋面轮廓,仿似绩溪周边山形脉络。登及屋顶观景台放眼望去,层叠起伏的屋面仿佛是可以行望的“人工之山”,近景为“屋山”,远景借真山让人们与眼前的建筑造景以及远方的自然山景相交互融和感应,实现生命的诗意寄托“留树作庭随遇而安,折顶拟山会心不远”。


还有一个我的代表性作品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也有类似的追求和表达:设计的处理让密集的聚落空间和运动的人群互相映射,表达了大学体育建筑特有的场所感、力量感和诗意校园生活,著名国际建筑评论家评价这个建筑“平静的外表和内部强烈的空间氛围如同硬币的两面”。该项目也获得了2018ArchDaily全球年度大奖和中国建筑学会十年建筑创作大奖。


绩溪博物馆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07


可以看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您成功塑造众多经典作品的底色。请您谈一下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您认为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李兴钢

建筑是复杂精巧的工程技术,也是动人美好的人文艺术;建筑需要彰显工匠精神,也需要人文修养作为底色。我常提到,建筑师要从“眼、手、心、脑”全面提升,具体来说就是眼高、手高、心高、脑高。眼高,眼界视野开阔;手高,手法技艺精妙;心高,素养品位追求高远;脑高,脑力智慧运行高超。四种能力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好房子。

分析探究每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每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不难发现其实都凝聚了建筑师的这四种能力,也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建筑技艺成就“器”,人文精神则为“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左)专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右)


08


所以您主张建筑设计理念同时要根植于社会发展的土壤,建筑师要洞察每个时代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之与自然空间环境和社会语境相融合。

李兴钢

是的,这是建筑师的基本素养。比如,我们团队曾设计过一个“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项目,我称之为“微缩城市”。它原来是一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大杂院,我们把它改造成由5套大小不同的合院、一个庭院式立体公共服务空间和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内部小胡同组成的一个“城市街坊”,不仅能容纳更多的家庭住户,还将北京特有的城市结构延伸到院子中,把原来的大杂院变成了一组小合院群,把一个院子变成了一个社区。既解决了现实条件下有限土地资源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又实现了极限条件下人们对理想生活空间质量的追求,也使“胜景几何”理念能够超越小众范围而服务于更多大众性的日常生活空间。

再比如,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西十冬奥广场”曾是首钢炼铁厂的料场。为满足冬奥组委员工倒班住宿需求,首钢集团决定在空压机站、返矿仓、低压配电室、N3-18转运站4座废弃工业建筑的原址上建一座经济型酒店,使之既能够为冬奥组委服务,也能对外经营,这就是我们设计的“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最初,业主原计划将这4座“废墟”建筑彻底拆除,但我认为,无论它们如何陈旧、破败、荒芜,都是首钢历史上的钢铁工业生产线和特殊“文化地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消失便无法再生,简单拆除绝非良策。我在设计中将工业遗存的“废墟”视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要素,对其珍视、留存并与新建筑构成对话共生关系,创造出在历史与现实、工业与生活之间往复穿梭的空间体验。最终通过“仓阁”的设计,在新旧交织的空间体验,在人工与自然、工业与居住、历史与未来之间实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我一贯秉持的设计理念,也与奥林匹克的可持续性理念高度契合,为建筑的长期利用创造了便利条件。


所以,现在很多城市的大量工业遗存,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新建筑也可以介入其中,与其对话互动,由此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品格。


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仓阁——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以文化“铸魂”,开启中国建筑设计新篇章

09


文化是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根”和“魂”。您曾提出“让建筑表达中国的独特文化”的观点,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请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


李兴钢

当我多年前第一次在景山上俯瞰故宫,曾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国璀璨瑰丽的传统建筑让世界震撼。在当今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要走上世界的舞台,我坚信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要在现代化方面持续深化和国际接轨,二是要挖掘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意蕴。

单纯聚焦在建筑的物质实体层面,我们在发展和竞争中将很难与在此方面有着悠久和持续传统的西方抗衡,要想在世界建筑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达到超越,就要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在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中所找到的解锁“钥匙”,就是既要“向外看”,更要“向内看”,借助我们国家自身积淀的优秀传统,让东方文化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带动设计理念的变革和实践的落地,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提交了相关的提案。

当代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工业文明和信息科技文明,这种文明发展到今天,既把人类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比如“大城市病”带来环境和气候的问题乃至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活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可以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互成的理念来调节和改善。

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建筑领域完全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和践行,比如仅仅强调建筑本体的“器物之美”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体现“天人合一”理念,追求和呈现人工和自然相融共生、建筑和环境,互相成就的新场景,这也正是体现中国理念和文化自信的新语言、新境界。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设计草图及飞机上远眺延庆赛区


10


当今,行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资深建筑师,您见证了行业发展的进程,请您畅想一下对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展望。

李兴钢

不可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样将中国的文化优势充分应用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来解决各类问题,恰恰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建筑学科和建筑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我从业多年的体会是,建筑的核心要义是为人们营造现实中的理想生活空间,尽管当前建筑行业难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自古至今,放眼全世界,人们对美好生活空间的追求从未止息,那么我们的建筑师、我们的建筑设计工作就有着自己的永恒价值。我认为,建筑行业正处在一个回归理性和正常的阶段,并正在迈入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我们的同行和从业者们一定要充满信心。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建筑模型展区一角


11


是的,在我国迈向“建造强国”的新征程中,建筑师的责任与使命重大。我一向认为,只要有人的存在和活动,就一定需要建筑,就一定需要建筑师。您是业内很多青年建筑师的职业偶像和人生榜样,您对青年建筑师和建筑专业学子有何建议?

李兴钢

建筑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高超技艺的全面人才,建筑专业学子和青年建筑师团队是行业未来的中坚力量,要从“眼、手、心、脑”各方面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来适配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满足时代转变的需求。


这种新转变,一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时期,给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思考大量的乡村建筑如何振兴改善、老旧小区如何改造提升、历史街区如何活化利用、城市工业遗存如何更新进化等课题。二是我们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满足“双碳”目标的要求,要关注绿色建筑,解决生态问题,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质量,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空间沉默不语,却总让人心存感念!对理想空间的探求、思考和营造,正是建筑师不变的使命。

结 语

“诗意地栖居”,是哲学家振聋发聩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在建筑师李兴钢眼中,现代化进程中,这种传统或许正在逝去,这一代建筑师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此,他以长久的心力和体力,不断思考,不断追问,不断实践。


李兴钢自认为是“没有地图的行者”。手上无地图,胸中有丘壑!李兴钢在追寻建筑理想的路途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哲学,以建筑为载体,探索人和自然的交互融合,以期营造一个现实中的空间“桃花源”。


原文《建筑第10

文字整理:王玉洁

摄影:文 丽

项目图片提供: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王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