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访谈 | 刘东卫:​百年住宅——当代中国“好房子”的探求
教务部 2023-05-31


AT导读】面对行业下行的现状,建筑师们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在此背景下,《建筑技艺》特开辟“AT访谈”栏目,以追踪当代建筑师应对行业变化的所为、所想。

AT建筑师访谈

本期受访人

刘东卫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

百年住宅

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设计与建设具有优良品质的长久资产



AT日前住建部部长倪虹针对住房建设的目标提出“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作为我国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领域的专家,您认为目前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


刘东卫:2023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倪虹部长指出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对“好房子”相关高质量住房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好房子”既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点工作,也成为行业内外的焦点话题。我们中国建科和标准院正在与行业同仁们积极配合住建部进行相关工作,开展相关专项研究。

“好房子”内涵及基本框架

中国建科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积极投身国家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建设部住宅小区试点工程实践和科研攻关。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住房建设由“高数量”向“高质量”转型、实现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在组织住建部相关住房调研基础上,联合中房协于2020年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涵盖居住类型最多的居住满意度调研,深入挖掘当下住房痛难点问题。本次调查联合50余家行业产学研权威机构,集结数百人研究团队开展了《全国绿色宜居住区质量与建筑品质满意度调查》,研究数据涵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万余份调研问卷,以及8个重点城市的近500户入户走访记录。本次研究从百姓的视角挖掘居住建筑的质量和品质问题,从住区质量、住房品质两个维度构建了15个一级指标和75个二级指标,并对居住者基本情况、家庭结构,以及住房类型、面积、年代等进行了细分。

百年住宅示范实例:上海绿地清漪园项目

新时代“好房子”的创新发展首先应尽快构建“好房子”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住房发展标准水平,发挥高质量标准对住房建设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应基于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建材部品选用、生产建造、使用维护、改造拆除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在各阶段逐步完善监管制度、标准、技术,建设出绿色低碳、品质长久、环境宜居的新时代“好房子”。通过聚焦居住满意度的问题与需求、国家与住房建设未来发展,分析迈向居住品质时代的国际“好房子”标准及其可持续住宅建设情况,就目前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新时代“好房子”的定义内涵为:绿色低碳、品质长久、环境宜居的“新型全寿命优质住宅”,发展具有百年大计的新型全寿命优质住房,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设计与建设具有长久优良品质的资产。其标准的框架指标体系由系统性多层级要素构成,包括绿色低碳的宏观层级、品质长久的建筑层级、环境宜居的区域层级三大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六个基本方面:安全耐久、居住适应、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运维长效、环境友好
例如,在工程质量安全耐久方面,要求楼栋工程质量良好,主体结构、围护结构、部件部品、附属设施等安全性、耐久性与稳定性良好;建筑的设计与使用寿命长久;百姓总批评的住房裂缝、渗漏等常见工程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在功能空间合理高效方面,布局与户型空间及动线设计需合理,这一点始终是开发建设方、设计方、使用方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套型内部空间适应性要强,以适配家庭全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需求,我们目前在做的高品质住房建设中应用的大空间体系+集中管井+轻质隔墙很好地实现了空间的灵活可变

百年住宅: 新型全寿命优质住宅

在性能品质健康宜居方面,根据调研反馈,住房隔音和保温隔热效果不好、空气和水质较差等问题属于居住满意度较低项。劣质建材导致甲醛超标引发健康问题,特别在保障性住房、租赁公寓等居住建筑类型中尤为突出。优良的居住性能品质需拥有安静的声环境、舒适的热湿环境、温和的光环境、洁净的空气环境和健康的水质,并采用零甲醛、无毒害、无排放、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建材,给居住者最基本也是最全面的健康居住保障。
在维护维修便捷长效方面,不少家庭都会遇到即使是新房,入住之后房屋仍需要维修的问题。这一问题一部分关联住房质量,一部分由于房屋本身不具有可维护更新性。例如管线一旦埋入主体,检修、维修极为不便。由于物业管理缺失或不当,老旧住房的维护维修、更新改造更加困难。因此,需要提高设备管线、建材及部件部品的可更新性,便于维修更替;健全物业管理系统,提高数字化、智慧化运维管理,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老旧房屋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住宜居性。

在居住环境与设施完善方面,对于“好房子”的判断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因素与居住生活相关,包括对住房所在区位地段和住区环境的考虑。住房一旦远离了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配套设施,就很难符合百姓理想居住的“好房子”标准。这个问题与城市、区域规划设计有关,也受政策和百姓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所以,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好房子,所在区位地段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出行便捷、周边配套资源和设施完善,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和场地齐全,住区停车位充足始终是要点。从我们住房建设系统的角度来看,也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推动完善社区建设。



百年住宅: 新型全寿命优质住宅

AT:同样与“好房子”相关,倪虹部长提出学习借鉴汽车产业,为人民群众建更好的房子,同时,他也提到了装配式建筑。您觉得伴随着行业甚至是产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否迎来了更大规模发展的机遇?


刘东卫: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建筑业亟需通过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升级。因传统住宅发展模式及其建造方式所造成的住宅质量与性能低下所导致的相关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各界关注。但与此同时,在住宅建设中资源消耗高、建筑寿命短、建造能效差、产业水平低、不具备未来可改造性和适应性等问题仍未得到足够重视,迫切需要对新时期新型建造方式进行深刻反思,需要在建设模式及建造技术发展方面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装配式住宅系统集成

事实上,“装配式”也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议题。伴随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住宅工业化发展也有近十年的历程。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政策因素与技术因素。政策方面,2016年至今,随着中央政策出台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大规模发展。我国新建装配式住宅面积逐年增长。住建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较2020年增长18%,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4.5%。2022年上半年,这个比例超过了25%,总面积累计达到24亿平方米,住建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提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

装配式住宅集成技术与应用示范百年住宅: 北京当代上品湾 MOMA 项目

数据以外,我们也要看到建筑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都有所提升。技术创新、科技赋能,通过推动装配式建筑展现从“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寿命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生产建造方式,绿色减排效果显著。


回想起来,可能十多年前提到装配式建筑,还是单纯为了“装配”而“装配”,而如今把装配式建筑作为集成系统放到建筑全寿命期内去整体考虑,是我们建筑全行业及产业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也和部长提到的学习汽车产业设计、建造、使用、服务上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装配式建筑始终在发展,我相信未来也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AT:中国建科集团的自主品牌——百年住宅发展已经有十余载,您不仅是百年住宅最早的创立者与实践者之一,也始终在一线主持着百年住宅标准编制、技术研发与系列示范项目的落地。随着“好房子”议题的提出,对于百年住宅的关注、宣传突然变得很多,您有什么体会可以分享一下?


刘东卫:中国建科、中房协、与日中建协组织实施的中日政府合作的百年住宅项目,是以住宅的全寿命周期为基础,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中,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居住的安全性、建筑的节能性、功能的适居性、空间的可变性、设备的可维护性、材料的可循环性、环境的洁净性、建造的集成性和配套的完善性,实现居住与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使用百年以上的优质住宅。中国建科作为致力于推动我国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发展的中央企业,掌握的中国百年住宅,是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居住品牌。早在2010年,在中日百年住宅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全社会、全行业发出了《建设百年住宅的倡议》2012年5月18 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日本日中建筑住宅产业协议会签署了《中日住宅示范项目建设合作意向书》,就促进中日两国在住宅建设领域深化交流国际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标准,合作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示范项目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约开展了第一批试点示范项目,由中国建科集团负责示范项目的技术研发和落地实施工作。随后陆续签约了第二批、第三批示范项目,项目的大量成果已经在全国范围得以应用,也写入了《北京市2020—2035年住房建设发展规划》中。

▲百年住宅示范实例:北京副中心职工住房项目

百年住宅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由新理念、新标准、新体系、新技术引领和升级,从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宜居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历经十年研发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百年住宅是以长寿化、高品质、低能耗为方向的新型可持续住房发展模式通过十年的发展,百年住宅创新理念、模式、标准、体系和集成技术高度贴合当前我国高质量住房的要求和目标,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非常显著。非常欣慰百年住宅走到今天,不仅得到了广大居住者的高度认可,也获得了社会行业内外对共同致力于百年住宅创新的同仁们对当代中国的“好房子”所有辛苦付出的肯定。

中国百年住宅建设模式及体系

-

聚焦国家多元化保障住房工作

为“十四五”住房可持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AT: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上普遍认为已进入地产转型发展时代。住房制度与供给类型发生了变化,涌现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多元化住房类型。那么您对目前这种多元化住房建设有什么感受及实践分享?
刘东卫:自2016年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规划以来,十九大期间各项政策陆续发布实施,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当前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贯彻落实“房住不炒” 定位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全我国住房市场体系、深化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多元化住房是“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我相信也会成为未来我国住房建设的长期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松绑地价、房价,同时更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早在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标准院组织全国26家优秀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骨干共同完成《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汇编》,是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公共租赁住房标准设计楼栋标准化、套型标准化和厨卫标准化的多元、多层次的设计要求,真正从源头上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水平和居住品质。近年来,在公共租赁住房领域以国际可持续建设理念与模式,实践了北京市青棠湾公租房项目,这个项目也是百年住宅示范项目。项目研发了新型建筑支撑体与填充体建筑工业化通用体系,实施了新型支撑体填充体的建筑体系与装修部品化技术。并联合国内外十余家产学研用的科研、设计和生产施工等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力求在租赁住房建设模式、破解公共住房寿命与能源资源问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培育部品产业方面进行探索,期望能对我国广大建筑师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当前我们团队也在聚焦国家保障房重点工作,力求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的可持续建设提供全面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百年住宅示范实例:北京青棠湾公租房项目

▲北京众美光合原筑保障性住房项目


-

关注我国老龄社会前瞻性建设课题

寻找我国高龄养老需求适老化可持续发展之策



AT:在老龄化设计研究领域,您的工作室有大量的研究、实践经验,可以分享一些让您难忘的经历么吗?


刘东卫:就我个人感触而言,我个人家庭和父母居住的部队干休所中叔叔、阿姨的30年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城镇人口高龄化、失能化,家庭空巢化、少子化交织发展。关注和改善城镇高龄失能失智和独居老人群体的照护问题,已成为当前养老事业亟须关注的焦点性课题。我的团队在建筑学科领域的老龄化设计研究可分为适老化居住建筑和养老设施建筑两条学术研究主线
2015年我们策划并主持了《建筑学报》特集《适老设计研究与实践》,对我们近年来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在2018年又策划并主持了《建筑学报》特集《高龄老人照料设施研究与实践》,聚焦“高龄化时代养老建设策略与设计研究”主题,以期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梳理与思考,厘清城市高龄人口介护养老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模式、设施建设的策略与效应、设计理论与空间操作方法,思考养老设施建设的战略框架和路径选择,寻找适合我国高龄人口养老需求的养老设施可持续发展之策。2022年,我们与《当代建筑》合作,策划主持了《适老环境营建》特集,这是在我国由老龄化社会全面进入老龄社会之后,行业内面对老龄化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的前瞻性探索
在设计实践方面,我们团队与清华大学、日本立亚和大量国内外优秀部品企业实施了十余个北京首开寸草高龄养老设施系列项目,设计强调与城市社会发展高龄者养老设施环境建设问题相结合,结合城市复合介护型养老设施建构与供给,探索高龄养老设施及社区环境建设方向
首开寸草学知园项目位于北京市亚运村社区,从既有社区建筑的外在形态与内部功能出发,基于城市的原有特征对老旧社区、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再生,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社会意义。将社区发展的痕迹留存,为亚运村高龄者养老设施环境建设发挥新的价值。项目设计在建筑的延续性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探求建筑功能与形态的意义。

▲北京首开富力国际颐养社区项目

-

面向我国住房存量时代的可持续更新改造新方向、专注民生福祉

科研设计一体化发展



AT:作为中国建科集团副总建筑师和标准院总建筑师,长期带领团队致力于住房建设及其城市住区更新研发实践,您认为未来团队发展方向会做出怎样的侧重?人才建设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东卫:我所在的标准院团队,汇集院内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领域的设计研究人员,聚焦于国家民生福祉,专注于学术研究、科研攻关、设计实践、产业技术等领域。团队未来的发展路径不会改变,将继续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设目标出发,立足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工程设计与科技创新前沿,在住房发展与技术政策研究、保障性住房、高龄居住建筑与养老设施、可持续住区与绿色低碳住宅和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等多领域研究系列化、创新性技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城市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团队多年来明确了既有住区更新的任务方向,2016年至今研究实践了老旧小区既有建筑适老化设施改造和老旧住区与住宅更新两大系列的项目,以住区可持续再生为主题的项目推动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居住类城市更新: 阜外南营房社区项目
▲北京居住类城市更新:月坛真武庙三里项目

在人才建设方面,以我个人从业30多年的经验看,目前我国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领域较缺乏科技型人才。普遍的现状都是画图的不搞研究,搞研究的不画图。但是对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建筑事务所以及国内比较成熟的建筑团队,科研和设计一定是一体化发展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对于住房建设与居住建筑领域,空间设计维度上的改变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在建设技术和居住科技方面不断研究和探索。


注:

中国建科全称: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标准院全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刘东卫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装配式建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产业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理事长和适老化建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学委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委副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国家人社部与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大师奖”等荣誉。
长期致力于我国建筑科技攻关与住宅设计创新工作,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有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化、保障性住房、高龄居住建筑与养老设施、可持续住区与绿色低碳住宅和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等。主创设计的民生福祉与居住建筑工程项目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住建部住宅小区优秀规划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和广厦奖等。长期专注并主持国家与行业科研课题攻关和工程设计创新技术研究。负责的科研课题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等。
本文转载自AT建筑技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