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这为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即从微小细致之处着手,精雕细琢做好城市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近 3 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以人民群众幸福为主线确定发展目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达成发展共识,以“接诉即办”为抓手,着力构建社区“微治理”,力争把事情做到小处,把事情做到细处,把工作落到基层,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贡献北京智慧。
一、做好社区工作是支撑
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在经历了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长后,我国正面临着不断涌现出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伴随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更是需要面对和解决与以往相比更为复杂和繁琐的现实问题。习总书记针对北京市发展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了回答这一关键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采取创新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了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所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难题。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北京市开始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进行创造性改造,通过整合分散功能、扩大业务范围、改造业务流程和建立制度体系等措施,打造以“接诉即办”为抓手的工作体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完成了从政绩驱动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此前北京市“接诉即办”的统计数据,社区是治理类街、乡、镇诉求最集中的区域,约占人民群众诉求的 70%。如何加强社区工作、化解社区矛盾、提高社区福利、保持社区稳定成为当前城市治理的核心和重点。对此,北京市强调将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到社区,通过采取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将工作落到细处,实现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百米”延伸,着力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和新思路,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落到实处。
二、构建社区“微治理”是践
行社会治理的实现形式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地理住所,还是具有独立利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单元。做好社区工作,将涉及民生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就是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社区“微治理”是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诉求,利用多元主体协商等民主方式来解决社区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民生问题,通过提供“全贯穿、全覆盖、全天候和全领域”的公共服务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新型治理模式。随着社区成为社会治理活动中满足民众基本需求、解决纠纷、协调共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北京市通过采取“微治理”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治理工作重点突破,让相关部门和机构下沉社区实现精准化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流程。同时,建立人民群众利益的表达和反馈渠道,及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他们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发展权,进一步强化了城市软实力,构建了发展新格局。
三、引导多元主体
参与社区治理
在推进社区“微治理”工作中,北京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理念,采取居委会、业委会、业主、物业公司及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五方共治”模式,充分协调社会各方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切实发挥社区自治的属性和功能,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在社区“微治理”运行中,北京市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针对社区事务中的不同需求,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深化社区自治机制,发展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社区打造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北京市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协商议事机制,采取推动党建引领、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行“一书三单”机制,打造了以“小院议事厅”为特色的社区议事形式。相关机构和部门也主动作为、提前作为,重点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认真倾听社区居民合理合法表达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解释、说服、讨论等方式来达成共识,寻求各方均满意的方案。
四、重点关注社区
高频民生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社区面临医疗、教育、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聚焦高频民生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是“微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依托“接诉即办”政府综合信息平台,搭建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网络信息平台,推行网络问政,重点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降低了潜在的风险以及直接的社会矛盾。
为了及早提出应对之策将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以解决,北京市还采取“每月一题”的方式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针对群众普遍反映量大的突出问题,聚焦职责交叉、亟须改革的难点问题,通过前置分析预判问题类型来集中破解高频共性难题,包括房产证办理难、小区充电桩安装难、老楼加装电梯、房屋漏雨、供热供暖、下水管道堵塞等关系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社区“微治理”运行中,将责任主体和工作体系融合成治理合力,就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事事有回音,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接诉即办”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极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建立有效机制是落实社
区“微治理”的重要保障
社区“微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打破公共服务的时间、空间界限,打通“最后一百米”,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和期望。为了解决与社区居民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的各种问题,北京市以主动治理为切入口,发挥吹哨报到作用,建立适应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推动多方联动解决跨部门、跨区域问题,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在推进“微治理”工作中,北京市充分发挥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对原分属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功能类型的受理热线进行纵向整合、横向集中,形成了统一诉求受理热线,同时聚合围绕社区运行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各种资源,采取协商合作、协同互动、协作共建等方式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在社区“微治理”运行中,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依规,谁办理、谁答复”的原则,认真梳理社区居民问题诉求,把最关心、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明确牵头负责单位和协同配合单位,共同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厘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最终达到各方均认可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实施社区“微治理”,不仅是培育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起点,也是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还是构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路径,真正实现了将治理工作落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上,让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同拥有,使得人民群众能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实现了利益的相对均衡与和谐。
(作者系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副总经理)
来源:建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