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国家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巡礼 ▎北京保障房中心:做装配式建筑实践领跑者 为首都居民提供高品质基本住房
教务部 2023-02-04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掀起了发展装配式建造的高潮。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已成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成为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为全面展示装配式建筑基地企业的奋斗历程,弘扬劳模精神,全方位宣传领军企业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即日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推出“国家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巡礼”专栏,聚焦装配式建筑基地领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有益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集中展示基地领军企业的核心优势、发展活力和风采。


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保障房中心”),作为首都住房保障的排头兵,以“品质、创新、一流”为宗旨,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战略,围绕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维护保养专业化、过程管理信息化、建筑应用智能化,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努力向首都市民提供品质高端、技术先进、功能一流的节能、绿色、低碳、宜居的保障性住房。


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

(一)项目建设

截至2022年,北京保障房中心应用装配式技术的项目共计89个,房屋总套数13.5万套,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04万平方米。其中,既有单独采用装配式结构体系的项目,也有单独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的项目,但更多的是在一个项目里同时推广装配式结构技术及装配式装修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后,保障房中心对几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了自评价,如台湖公租房项目,建筑高度79.9m,装配率达到97.2%,等级评价为AAA级装配式建筑。


燕保·北焦家园


燕保·台湖家园


(二)标准体系

北京保障房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和北京市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为国内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如参编国家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主编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室内装配式装修技术规程》,参编行业标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协会标准《箱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主编《公共租赁住房产品标准与要求》《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规程》等企业标准。同时,北京保障房中心多次参加国家和北京市课题研究,如参与国家“十三五”课题6.2项子课题“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课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装配式建筑维护管理标准化专项”“装配式装修实施效果评估”研发落地,持续引领装配式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理念

北京保障房中心住宅产业化不断向体系化方向发展和升级,在完善产业链支撑的基础上,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为核心,提出产品要标准化、多样化和集成化。


(一)标准化

1.部品部件标准化。建立标准部品部件选用库,如构件厂生产的楼梯、阳台、竖向构件等,且建筑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可选用库中产品进行设计。


2.接口标准化。包括技术接口标准化和管理接口标准化,其中技术接口标准化是主线,贯穿于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使产品处于受控状态。


(二)多样化

在产品标准化体系基础上,北京保障房中心提出多样化是丰富产品线的关键,如果把住宅作为一个产品,其多样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结构体系多样性

(1)钢结构。建设住宅钢框架体系可以解决室内露梁露柱、防火涂层的定期维护、成本增加等问题。通过工业化方式把混凝土的优势和钢结构的优势进行整合,研究墙板、挂板与钢结构之间的关系。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多年来,北京保障房中心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对相关技术做了转型升级,如用纵肋叠合剪力墙体系代替套筒灌浆剪力墙体系。同时,公司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按照制造工业化产品的逻辑不断改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3)外墙饰面。北京保障房中心多采用瓷板反打和清水混凝土饰面,并从“金木水火土”5个方面入手提出立面多样性的研究思路。

“金”就是金属材料饰面。北京保障房中心在瓷砖反打的经验基础上,探索金属饰面反打,在金属饰面和预制混凝土之上做整合,打造出既不是干挂也不是纯混凝土的外立面产品。

“木”就是木纹饰面材料。北京保障房中心致力于通过产品创新来解决木饰面掉色的问题,研究使用木饰面的可能性和相关技术。

“水”就是涂料。如今涂料的耐污性、抗老化和环保性能都在不断提升。北京保障房中心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通过涂料饰面的创新性研究,不断提高整体外饰面的品质和档次。

“火”就是用陶、瓷和玻璃等烧制出来的材料,具有种类丰富、表现力强,品质高等优势。北京保障房中心使用的瓷板反打便属于这一类,这类产品有着丰富的市场支撑,能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土”就是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等。其脱模之后可直接作为展示面,无需重复粘贴和涂抹。北京保障房中心在清水混凝土方面实践较多,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下一步将继续深耕,提升清水混凝土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提升颜色和造型等方面的多样性。

 2.二次结构多样性

北京保障房中心公共租赁住房使用的内隔墙,基本都以轻钢龙骨内隔墙取代过去的砌块内隔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公司将继续研究更多满足舒适性的内隔墙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房屋建设的需求。

 3.内装修多样性

自2012年以来,北京保障房中心在工业化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的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房屋和不同客户群体,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必须选项,北京保障房中心在实现多样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1)坚持满足居住者对装修多样性的需求。研究在工业化条件下通过菜单定制模式、表面材料可简单快速替换体系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菜单定制模式既能提供多种装修风格、材料和颜色的选择,又能让居住者划钩选择、按质论价。表面材料可简单快速替换体系,是指在居住者不确定的情况下,先完成一个基本的装修,达到拎包入住条件;待居住者确定后,再根据居住者的要求,简单快速地更换表面装修材料,从而达到个性化家居空间的效果。

(2)坚持工业化装修方向不动摇。北京保障房中心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丰富面层产品,支撑内装修多样性。即地面、墙面等,要在创新管线分离方式的基础上,解决瓷砖、石材等传统装修材料在工业化体系下的快速安装、快速更换和地面空鼓感等问题。

(三)集成化

在产品制造和建造过程中,北京保障房中心提出了住宅产业化集成、建筑产业化集成的概念,分以下3个层面。

 1.建造体制集成

从体制机制上简化相关工作手续,缩短时间,由多个单位负责变成一个人负责或一个团体负责。同时做到集成各方面资源,提供产品策划、投资、设计、生产、建造、运营等全过程解决方案。北京保障房中心在推动装配式技术实施的同时不断探索产业链条的整合,与北京市其他4家国企共同组建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发展为具有完整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资质体系的单体法人企业,可开展建筑设计研发、部品生产、装配施工、维护保养等业务。

 2.建筑产品集成

从工程项目思维转变为建筑产品思维,摒弃由几个分包商拼凑出来的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一个完整的集成建筑产品。企业通过集成、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式,不仅能高品质地完成建设单位的要求,还能在保证建筑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合理地控制成本。

 3.全生命周期集成

在策划、设计、施工等阶段植入运营、维护的一体化思维,对应住宅产品70年的全生命周期,真正实践落地建筑师终身负责制。北京保障房中心在焦化厂超低能耗项目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中,试点建设BIM运维管理平台,计划实现对人(租户)的服务、对物(房屋)的管理以及对建筑物使用期间的能耗监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BIM运维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北京保障房中心从运维需求出发,拉通设计、构件及部品生产、施工和运维全过程之间的数据传递,切实实现了建设和运维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并重点为后期运维提供服务。

企业荣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京保障房中心以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模式,建设了众多装配式建筑精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通州燕保·马驹桥家园公租房项目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燕保·百湾家园和燕保·北焦家园获得2022年度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高品质住宅综合技术奖;装配式建筑管理成果“以工业化管理模式建造装配式公租房”获得2018年第三十三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北京保障房中心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政府、行业相关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在行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燕保·百湾家园


未来,北京保障房中心在完成北京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保障房建设使命的过程中,将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建设项目中坚定不移地走全过程装配式道路,同时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的职责定位,积极探索、研发和采用新的装配式建筑解决方案,努力为首都住房保障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原文见《建筑》2022年第24期第37~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