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双碳研究 | 2022双碳年终盘点
教务部 2022-12-31






2022

“双碳”年终盘点




2022年“双碳”的重要事件


     2022年,中国的“双碳”步伐继续稳步推进,从顶层制度设计到规则框架搭建,从与“双碳”直接相关的工业、建筑、交通和电力领域,到碳金融、碳市场和碳普惠等配套支持领域,各个方向的“双碳”建设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在经历了2021年、2022年的布局和探索后,中国的“双碳”“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2023年的“双碳”进程将会进一步迈入实质性阶段,值此之际,本文将盘点各个领域2022年“双碳”工作的重要事件,帮助我们全方位认识和把握“双碳”发展进度。



工业领域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2022年,我国工业碳达峰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相继出台国家、省市层面的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着力推进“六大任务、两大行动”的落地见效。

     地方层面,重庆市、江西省、贵州省、安徽省、上海市、黑龙江省、湖南省等地区相继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工业减排目标与实施路径。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2022年,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标准相继出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30 年前,实现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等建设目标。

     10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发布《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为政府推行绿色采购支持碳达峰提供了标准依据。

     地方层面,黑龙江省、云南省、江西省、天津市和安徽省等地区已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建筑用能结构和能耗、碳排放水平提出相应要求。山东省印发《山东省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年)》,落实国家、省“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交通领域

     交通领域碳排放涉及的排放源众多且复杂,且与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能源结构、技术变迁、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国家部委层面的顶层规划外,地方政府目前针对交通领域出台的碳达峰政策规划较少。


     6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局,从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和加强组织实施5个方面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



能源电力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


     5月,国务院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未来的重点建设方向。

     1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和《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味着全国电力市场即将从试点走向全国。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成后,将促成跨区域省间富余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货交易,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碳金融

     碳金融是指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碳汇能力的商业活动,以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益为媒介或标的的资金融通活动。2022年,在前期政策方向的引导下,碳金融领域的规则框架进一步完善,为金融支持“双碳”落地提供了相关规范与准则。


     4月,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JR/T 0244-2022)行业标准,为碳金融产品提供规范,促进碳金融产品有序发展。具体来说,碳金融产品的内涵由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和碳市场支持工具构成。

     6月,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针对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维度涉及的ESG风险提出要求,明确银行业保险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7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公司债等多个绿色债券品种将同步使用该原则,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



碳市场

     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上线运行,碳交易机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的作用将逐步显现,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展了碳市场能力的建设,以迎接后期碳市场覆盖范围和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21亿元。



碳普惠

     碳普惠机制作为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制度措施,涉及群体广泛并且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目前,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部分先进地区已率先开展碳普惠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为其它地区开展碳普惠建设提供了先行示范。


     从各地出台的工作方案来看,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包括顶层制度设计、碳普惠方法学研究、碳普惠系统平台建设以及碳普惠运营机制设计等部分。碳普惠场景应用方面,各地市基本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扩大”的原则,即首先选取衣、食、住、行等发展相对成熟、数据基础较好的应用场景,再逐步拓展到旅游休闲、文教体育、政务服务等更为复杂的领域。



-END-



来源:数智咨询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