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浅谈综合管廊电力信息化
教务部 2022-02-27



导语

近年来,新型的城市管道建设模式——“综合管廊”在我国全面铺开,该建设模式下最典型的示范城市就是雄安新区。雄安的容东片区全部采用电缆供电方式,干线综合管廊的长度达到了14.8公里。这种新型的管道建设模式会对电力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会对电力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什么样的挑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综合管廊简介


综合管廊(如图1)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引自百度百科)。


图1  综合管廊(图源自网络《城市大动脉地下管廊究竟是个啥》)


综合管廊能避免诸多传统线路敷设带来的问题。它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是建在地下的管廊因其建筑建构和有序的空间,即能保证电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避免因重复建设,路面需被反复挖开的窘境,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美观度,也为建设用地高度紧张的城市腾出大量空间


二是综合管廊属于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基础建设设施,方便各业务单位的施工人员后期运营及改造工作。 


图2  综合管廊的优势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建设干线、支线地下管廊8000公里以上。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或直辖市公布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规划,合计拟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 12000 公里以上。截止2020年,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里程数达到了4269公里,并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图3  2017-2020年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里程数情况

(图源自《2021-2027年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市场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当综合管廊遇上电力行业



既然综合管廊相比于传统模式有这么多的优势且发展得如此迅速,那么它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哪些影响呢?在笔者看来,变化主要集中在电缆的敷设方式人员的工作模式上。


1、电缆敷设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电缆敷设方式以架空线路为主,而综合管廊的线路是地下电缆。因为综合管廊是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每种类型的管道和线路不论是在前期敷设还是在后期维护上,都会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因此,地下电缆相较于传统的架空线路,在敷设上会更加的便捷。另外,相较于架空线路,综合管廊覆盖范围内的电缆线路在敷设时,不需要考虑地形等其他因素,相对会更加灵活。


2、人员工作模式的变化


(1)勘查模式的变化


在现场勘查时,现场作业人员会携带移动终端进行实地考察,对用户申请时确定的空间位置进行调整,在指定的范围内搜索可接入的电源点及相应的负载情况,提供电源接入方案的参考信息并通过移动终端录入到系统中。



电源的选择更便捷。目前在电源接入时,不仅仅要评估电压等级和报装容量,还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如在电源点的选择上,线路架设的难度、安全隐患点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综合管廊能最大程度避免环境对敷设线路的影响,解决技术规范、环节安全等问题,让业务人员在勘查过程中将更多地关注点集中在供电质量上。



供电方案的编制更智能。当综合管廊遍布在城市地下的每个角落时,业务人员在确定了报装点和电源点坐标后,系统会根据管廊的分布情况自动生成合适的供电方案给各业务部门审核。


(2)巡检模式的变化


目前,巡检人员需带上特定的设备,进行周期性的巡视和检查,记录发现的缺陷和故障并进行上报。系统会生成对应的抢修工单或其他维护类工单,让现场作业人员及时处理解决。



地表的巡检工作变更为地下的巡检工作后,整个线路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小,巡检内容及巡检所需时间均会大大减少。



得益于综合管廊完善的感知系统和监控系统,通过数字孪生的技术,巡检人员足不出户就能线上查看管廊内的设备情况、环境情况和人员情况。一旦管廊内出现异常,巡检人员就能通过各类传感器和监控,通知另一端的工作人员及时排除隐患。



当综合管廊遇上电力信息化



一种新兴事物的兴起必然会对原有的老事物造成巨大的冲击。综合管廊对电力行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原有的业务上,还对信息化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 助力构建供电服务一张图


实现供电服务一张图的基础是地图上有一套完整的、可追溯的供电路径。电力从变电站出发,到开关站、环网柜分流,再经过配电室变压后,通过低压线路输送到千家万户。但目前供电服务一张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因为各种原因,供电路径在地图上并不完整;二是根据现有的模式很难做到对线路的全天候监控。


针对这两个问题,综合管廊都能起到正向作用。当综合管廊遍布在城市地下各个角落时,无论是高压线路、中压线路,还是低压线路,都需要按照管廊预设好的轨迹来敷设。因此管廊在哪里,线路就会在哪里,管廊构成的路线图也就是线路的网架图(如图4)。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供电路径的完整性。此外,管廊给各类传感器的安装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对管廊内部线路的全天候监控也变成了可能。


图4  综合管廊衍布图(图源自正定电缆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2.0软件)


可以把电缆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看成特殊的电网资源中台,这个系统里能存储配网侧和营销侧的设备数据,并与管廊的档案实现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管廊形成的网架图能很巧妙地解决传统的网架图很难处理多条线路因为敷设的位置一致而在地图上产生重合的问题。通过查看管廊的剖面图(如图5),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当前管廊的线路敷设情况以及线路的档案信息。


图5  综合管廊剖面图图源自正定电缆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2.0软件)


一旦有了比较完整的电网网架,就能完成一系列的供电服务信息化建设。因为目前供电服务一张图已有了比较成熟的项目经验,所以在下文会展开进行详细阐述。


供电服务一张图主要分为电网态势告知任务可视调度两部分。 


(1)电网态势感知


电网态势感知,顾名思义就是监测电网目前运行的状态和预测未来的走势,主要的业务集中在电网档案的查看及各类事件的监测。电网档案包括了配电设备档案、营销设备档案以及营销用户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搜索、筛选等操作快速地在地图上定位到设备或者用户,并查看相关的档案信息。(如图6)。


图6  查看用户


事件监测主要是配电运行监测和低压供电质量监测两方面的内容。


配电运行监测是针对配网设备的监测,包含了事故、异常、变位、越限、告知五个等级的事件监测(如图7)。


图7  配电运行监测



低压供电质量监测是针对低压设备的监测,包含重过载监测、三相不平衡监测、可开放容量监测、低电压监测和线损监测(如图8)。


图8  低压供电质量监测


(2)任务可视调度


任务可视调度即为任务的可视化派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停电信息展示(如图9),主要用于展示当天的停电状况及停电计划,工作人员可以在地图上清楚地观测到停电影响的区域。如果为故障停电,还可以发起故障研判,快速分析故障所在区域,帮助抢修人员快速抢修。


图9  今日停电概览


另一个是工单信息展示(如图10),主要包括业扩、运检、抢修的超期工单、待办工单以及在办工单情况。通过工单在地图上的定位了解周边可用的电网资源(例如车辆、仓库等),还支持通过拖动等方式进行快速派工。


图10  作业任务概览


2、 实现数字孪生技术


在综合管廊里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等数据,在虚拟空间里完成映射,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交互。这种虚实交互的方式,可以让运检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现场的设备情况和人员情况(图11)。


图11  综合管廊数字孪生(图源自《厉害了!数字孪生综合管廊电力舱落地雄安》)


电力舱动态三维孪生体通过遍布在管廊内部各式各样的传感器采集上来的各类型实时数据,动态生成管廊内部的“实时镜像”,展示管廊内重点设备分布与运行情况全景。运检人员不仅可以查看各类设备当前运行的实时数据,如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也能查看当前环境的实时数据,如温度、湿度、水位等。


数字孪生除了主动感知的功能以外,还能针对人员入侵、数值越限、设备离线等异常事件进行告警。通过语音播报、闪烁动画等方式通知运检人员及时查看处理,实现电缆虚拟巡检和远程管控。



结语


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便利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这种新型的模式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它的优势映射到信息化建设上,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未来的价值更大,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城市大动脉地下管廊究竟是个啥》.2017-12-05

[2]. 国网河北电e讯.《厉害了!数字孪生综合管廊电力舱落地雄安》.2021-11-07

[3].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21-2027年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市场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1-04-25




文 |  杜炫磊

来源: 朗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