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赵格|乡村振兴国家政策、规划探索和案例分享
教务部 2021-08-20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出台,意义十分重大!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在乡村建设道路上已有40余年的积累,用久久为功的定力和科技创新的方法,在中国大地上绘制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2020年,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在战旗村成功举办“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展”。展览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的干部希望了解“美丽乡村”背后的故事,学习乡村美好人居环境的建设思路和方法。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与成都市郫都区达成战略合作,联手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2021年7月24-30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战旗村成功举办《乡村美好人居环境的设计与营造》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


7月29日,《乡村美好人居环境的设计与营造》专题培训班邀请到赵格老师做专题讲座:乡村振兴国家政策、规划探索和案例分享









专家观点



一、 乡村规划的历史观——乡村建设历程回顾



1.建国以来乡村建设的六个阶段


“一五”时期(1949-1957):
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中共中央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64):第一次设计下乡
1.“以生产为导向”,圈层式规划布局。2.越集中化,生产力越高,居民点规模大幅增加。3.规划是通过空间落实革命意志的手段。4.追求“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农业学大寨”时期(1965-1978):
1.新村呈平面缩紧、竖向延展的形态。2.在规划形态上进一步统一,基本为行列式布局。3.规划方案规模缩小了很多。 



村庄住房建设规划时期(1979-1986):
村庄规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镇“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初步建立时期(1986-1992):第二次设计下乡
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明确提出了“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带动整个村镇建设”的工作方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工作思路为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带动村镇建设,而村庄规划被忽略的状态。
 


 1996年开始,开展中心村规划试点,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内容均基于实际建设的需要。


2003年,科学发展,城乡统筹:改变城乡二元思维,树立工农一体化经济发展思路。村庄规划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开始进入主题。
 
“新农村建设”时期(2005-2012年):第三次设计下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新农村建设”——空心村+环境改善 。村庄规划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统领和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美丽乡村规划时期(2012-2016年):第四次设计下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新农村规划到美丽乡村规划,村庄规划关注点变化:生态文明、经济产业、农村环境、文化并重。
 

 
2014年村庄规划从最初的村庄住房规划,转移到注重村庄整体情况的规划。

乡村振兴时期(2017-至今):
 



2.建国以来乡村建设历程总结

规划类型的演变


村庄现有规范梳理



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市场容量——乡村振兴政策解读 



1.三大文件政策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纲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三大文件在政策导向上更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注重环境保护、重视乡村产业;规划重点在多规合一、更全面。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规划从业者指明工作方向和重点。


 
2.市场容量总结



按照未来五年平均增长率5%预测,到2025年全国村庄建设投入将为13625亿元,未来我国乡村业务市场体量巨大。


未来国家政策向环境保护、乡村旅游、适老化、智能化、民居更新等方向倾斜,而住宅等村庄房屋建设市场空间将越发广阔和深入。中、东、南部地区乡村建设投入较大,以房屋建设为主;北方地区乡村建设投入较小,以市政公用设施为主。


中部及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西南地区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更高,投入力度更大,并且由于逐年的村庄建设投入,较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配置和建设较完善,乡村建设重点逐步转移到房屋建设领域,未来中、东、南地区将继续保持活跃的乡村建设市场环境,可持续供应大量的乡村建设业务机会。


现阶段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的乡村建设还未全面展开,投入力度不足,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乡村建设还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北方地区还将继续完善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同时随着经济逐步上升,逐渐重视房屋建设与改造方面,即将迎来乡村建设高潮期。



3.未来乡村业务市场的方向与类型





三、标准院的乡村振兴探索



标准院1956年成立以来,作为国家建委设计单位,在乡村建设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以来,标准院共承接乡村振兴相关规划、设计、咨询项目230余项。


 其他维度乡村振兴基础工作 。




四、乡村振兴经典案例分享



河北武家庄乡村振兴


项目位置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
规划范围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20.8 公顷,武家庄村距离下花园区人民政府 12 公里,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是张杂谷之乡。村域总面积1185公顷,村庄人口930人,共计 373 户,村庄产业以种植粮食为主。
规划现状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服和基础设施建设均不完善。



 


定位和构思


健康农仓 红砖小镇
提取四大文化——根植于武家庄黄土高原的黄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北方传统中式合院形制的民居文化和崇礼冬季奥运会所承载的健康文化,共同形成武家庄的品牌定位——健康农仓,根据这一理念形成设计方案,打造北方地区“健康农业”典型,建设张家口健康产业发展示范点,带动下花园区健康农业片区发展。
 

空间布置 


建成效果

特色 一—— 不只改善面貌,且引入社会资源,促成合作社经营,带动村庄发展引入社会资源:资本 + 材料 + 社会团体 + 运营方。

特色 二—— 提出 “631” 乡村发展模式,激发百姓热情,带动百姓参与。股权分配:1)60% 社会企业方(建设方+运营方) 2)30% 村民(宅基地方) 3)10% 村委会(协调方)。
 
特色 三 —— “立体式” 合作,不仅仅规划、设计多种渠道推进武家庄美丽乡村建设计。




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1. 三年来, 全村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及水冲式厕所100%入户进屋;
2. 清洁能源利用率达100%;
3. 建成连村进城道路19.8公里;
4. 并在道路两侧实施了亮化、绿化、美化工作。


集体经济改善成果


1. 农业发展:村里还流转村民土地建起了农业观光园, 确定了“健康粮仓”的农业发展定位,成立了杂交谷子合作社;
2. 种业:和张家口巡天种业进行对接, 建成了450亩的张杂谷制种基地,目前参与农户100余户, 年终可实现户均增收2150元;
3. 苗圃业:引入一家园林苗圃企业,即汇智博创集团张家口市下花园金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80万元;

4. 农产品销售:吸引了北京和张家口的旅游人口购买农产品,土特产。


 
发展成效


武家庄作为河北省2016年度美丽乡村重点建设村庄之一, “冬奥艺术城”的试点村,通过2016-2017年的规划建设,武家庄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众筹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村民自筹600万元;引入多家服务企业,并形成“武家庄冬奥砖艺小镇”品牌,吸引众多美丽乡村建设者前往参观、学习、交流。



感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才培训中心,根据赵格老师在《乡村美好人居环境的设计与营造》专题培训班的授课内容整理完成。图片由赵格老师本人提供,版权归赵格老师所有,转载需表明出处。


课程咨询


庭语老师




商务咨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王新

13911583723